水花:是指由鱼卵孵化的小鱼,叫水花、水花苗,也叫鱼苗、鱼花、也称为海花。欢迎访问水花网,鱼花网,为爱鱼者免费提供鱼之分类,习性,喂养等信息!

鱼花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主页 > 咸水鱼 > 小型鱼

小型鱼

小黄鱼 Larimichthys polyactis【xiǎo huáng yú 】

发布时间:03-04 小型鱼 阅读编辑:渔者
小黄鱼(学名:Larimichthys polyactis)是石首鱼科、黄鱼属鱼类。体延长,侧扁,体侧腹部有多列发光颗粒。头钝尖形,口裂大,端位,倾斜,吻不突出,上颌长等于下颌,上颌骨后缘达眼眶后缘;吻缘孔5个,内、外侧缘孔沿吻缘叶侧裂,吻缘叶完整不被分割。颏孔4个。鼻孔2个,长圆形后鼻孔较圆形前鼻孔大。眼眶下缘伸达前上颌骨顶端水平线。前鳃盖后缘具锯齿缘。头部及体侧前部被圆鳞,体侧后部被栉鳞,背鳍软条部和臀鳍2/3以上皆有小圆鳞,尾鳍布满小圆鳞。耳石为黄花鱼型,即呈盾形。背鳍基起点、胸鳍基上缘点及腹鳍基起点到吻端距离大约相等。尾鳍楔型。腹腔膜褐色,胃为卜字形。鳔前部圆形,不突出为侧囊,后端细尖;侧枝26-27对,每一个侧支具有腹分枝及背分枝。体侧上半部为黄褐色,下半部各鳞下都具金黄色腺体;下颌前端有褐色斑。背鳍浅褐色;尾鳍前半部金黄色,后部浅褐色;臀鳍金黄色,鳍前缘及后缘为深褐色;腹鳍金黄色;胸鳍浅黄褐色;腹部发光颗粒为橙黄色。口腔白色,口缘粉红色。鳃腔黑色。...文章源自鱼花网【www.fishbkw.com】-https://www.fishbkw.com/b/697.html
小黄鱼 Larimichthys polyactis【xiǎo huáng yú 】
中文名小黄鱼鲈形目
拉丁学名Larimichthys polyactis亚目鲈亚目
别名小黄花、小鲜、黄花鱼、花鱼等石首鱼科
动物界小黄鱼
脊索动物门黄鱼属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分布西北太平洋区,包括中国、朝鲜、韩国沿海
硬骨鱼纲汉语拼音xiǎo huáng yú 
说明:该表由鱼花网(www.fishbkw.com)|渔者|编辑整理!

小黄鱼(学名:Larimichthys polyactis)是石首鱼科、黄鱼属鱼类。体延长,侧扁,体侧腹部有多列发光颗粒。头钝尖形,口裂大,端位,倾斜,吻不突出,上颌长等于下颌,上颌骨后缘达眼眶后缘;吻缘孔5个,内、外侧缘孔沿吻缘叶侧裂,吻缘叶完整不被分割。颏孔4个。鼻孔2个,长圆形后鼻孔较圆形前鼻孔大。眼眶下缘伸达前上颌骨顶端水平线。前鳃盖后缘具锯齿缘。头部及体侧前部被圆鳞,体侧后部被栉鳞,背鳍软条部和臀鳍2/3以上皆有小圆鳞,尾鳍布满小圆鳞。耳石为黄花鱼型,即呈盾形。背鳍基起点、胸鳍基上缘点及腹鳍基起点到吻端距离大约相等。尾鳍楔型。腹腔膜褐色,胃为卜字形。鳔前部圆形,不突出为侧囊,后端细尖;侧枝26-27对,每一个侧支具有腹分枝及背分枝。体侧上半部为黄褐色,下半部各鳞下都具金黄色腺体;下颌前端有褐色斑。背鳍浅褐色;尾鳍前半部金黄色,后部浅褐色;臀鳍金黄色,鳍前缘及后缘为深褐色;腹鳍金黄色;胸鳍浅黄褐色;腹部发光颗粒为橙黄色。口腔白色,口缘粉红色。鳃腔黑色。

小黄鱼为暖温性底层结群洄游鱼类。一般栖息于软泥或泥沙质海区,其垂直移动现象,会进入河口区。厌强光,喜混浊水流,黄昏时上升,黎明时下降,白天常栖息于底层或近底层。主要食物为浮游甲壳类,也捕食十足类和其他幼鱼。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区,包括中国、朝鲜、韩国沿海。在中国分布于渤海、东海及黄海南部。

百度翻译提供:

Small yellow croaker (scientific name: Larimichthys polyactis) is a fish of the genus Pseudosciaena belonging to the family Sciaenidae. The body is elongated and flat on the side, and there are many rows of luminous particles in the abdomen on the side of the body.

形态特征

成鱼

背鳍Ⅸ~Ⅹ,Ⅰ-33~34;臀鳍Ⅱ-10~13;胸鳍15~16;腹鳍Ⅰ-5。侧线鳞58~60。鳃耙10+17~20。脊椎骨28~30。体长为体高3.7~3.8倍,为头长3.4倍。头长为吻长3.7~4.2倍,为眼径4.9~5.0倍,为眼间隔3.2~3.4倍。尾柄长为尾柄高2.1~2.4倍。

小黄鱼

体延长,侧扁,体侧腹部有多列发光颗粒。头钝尖形,口裂大,端位,倾斜,吻不突出,上颌长等于下颌,上颌骨后缘达眼眶后缘;上颌最外列齿扩大为犬齿,内列齿细小呈绒毛状,前端中央无齿,下颌内列齿较大,在下颌前端中央突起上外列齿聚成一小撮齿;吻缘孔5个,内、外侧缘孔沿吻缘叶侧裂,吻缘叶完整不被分割;吻上孔3个呈弧形排列。颏孔4个,呈四方排列在颐缝合周围。鼻孔2个,长圆形后鼻孔较圆形前鼻孔大。眼眶下缘伸达前上颌骨顶端水平线。前鳃盖后缘具锯齿缘,鳃盖具2扁棘;具拟鳃;鳃耙细长。

头部及体侧前部被圆鳞,体侧后部被栉鳞,背鳍软条部和臀鳍2/3以上皆有小圆鳞,尾鳍布满小圆鳞;鳞片较大,背鳍与侧线间鳞5~6列。耳石为黄花鱼型,即呈盾形。背鳍基起点、胸鳍基上缘点及腹鳍基起点到吻端距离大约相等,皆位于鳃盖末端;臀鳍鳍条9~10根,通常9根;尾鳍楔型。腹腔膜褐色,胃为卜字形,肠为2次回绕型,幽门垂13个。鳔前部圆形,不突出为侧囊,后端细尖;侧枝26~27对,每一个侧支具有腹分枝及背分枝,背分枝呈翼状开展,腹分枝分上下两小枝,下小枝又分为前后两小枝,前小枝细长,沿腹膜下延伸至腹面,后小枝短小,不延伸。 

体侧上半部为黄褐色,下半部各鳞下都具金黄色腺体;下颌前端有褐色斑。背鳍浅褐色;尾鳍前半部金黄色,后部浅褐色;臀鳍金黄色,鳍前缘及后缘为深褐色;腹鳍金黄色;胸鳍浅黄褐色;腹部发光颗粒为橙黄色。口腔白色,口缘粉红色。鳃腔黑色。

幼鱼

刚孵出仔鱼全长3.30~3.50毫米,卵黄囊呈椭圆形,油球位于卵黄囊后端下方,肛门位于体中部稍前方,黑、黄色素呈树枝状,分布于头、卵黄囊上缘、油球后半部以及第十八至十九肌节处,肌节8+20对;全长4.8毫米仔鱼,头部突出于卵黄囊前上方,胸鳍芽出现,尾部中央体侧布有较密的黑、黄色素,肌节7+21对;全长5毫米仔鱼,口窝出现,尾部鳍膜上出现放射状弹性丝,眼四周出现黑色素,尾部中央体侧的黑、黄色素略移向腹缘,肌节6+21对;体长7.4毫米仔鱼,背、腹鳍膜出现弹性丝,尾鳍原基出现,眼深黑色,鳔的背部有数个黑色素细胞。

近种区别

该种近似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大黄鱼与该种区别是,背鳍与侧线间具鳞8~9行,鳔腹分支的卜小枝之前后2小枝为等长,尾柄长为尾柄高3倍余。

生活习性

小黄鱼为暖温性底层结群洄游鱼类。一般栖息于软泥或泥沙质海区,其垂直移动现象,会进入河口区。厌强光,喜混浊水流,黄昏时上升,黎明时下降,白天常栖息于底层或近底层。鳔能发声,在生殖期会发出“咯咯”的声音;在鱼群密集时的声音则如水沸声或松涛声;生殖季节在初夏,会群聚洄游至河口附近或岛屿、内湾的近岸浅水域,秋冬则游入较深海域。冬季在东海水深一般不超过100米。

中国东海区小黄鱼主要食物为浮游甲壳类,也捕食十足类和其他幼鱼。食物组成与海区、季节、潮汐和鱼体不同生长阶段有关,胃含物组成为桡足类、糠虹类、等足类、端足类、磷虾类、十足类等甲壳类约占40%,鳗、沙丁鱼、黄鲫、龙头鱼发光鲷、细条天竺鲷和鱼卵等约占4%,其他还有鱿鱼和箭虫等。体长超过11毫米幼鱼,主要饵料为桡足类的双刺纺锤镖溞、太平洋哲镖溞、真刺唇角镖溞、腹针刺镖溞、汤氏拟镖溞等;糠虾科的长额刺糠虾;毛颚类的强壮箭虫;甲壳类及虾虎鱼科幼鱼。幼鱼各发育阶段食物转换现象明显,体长9~20毫米之间,以双刺纺锤镖滏为主要饵料;体长达16毫米后,吞食较大型虾类和小鱼,但仍摄食浮游生物;体长达81毫米后,以脊腹褐虾、郏虎鱼、小鱼等为主食。成鱼一年中摄食可分为四个时期,即产卵前摄食很强,以太平洋磷虾为主;产卵期停止摄食;索饵期初期摄食强度很弱、空胃率达70%~80%,随后空胃率逐渐降低;越冬期以太平洋磷虾和鱼类为主。

分布范围

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区,包括中国、朝鲜、韩国沿海。在中国分布于渤海、东海及黄海南部,冬季在东海分布范围,南界约在北纬26°,东界约在东经126°30′。


文章源自鱼花网【www.fishbkw.com】-https://www.fishbkw.com/b/697.html

版权:《小黄鱼 Larimichthys polyactis【xiǎo huáng yú 】》由“鱼花网[www.fishbkw.com]”编辑整理,请勿采集、转载!本文素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予以删除!谢谢...


相关文章

  • 黄花鱼的品种种类特点介绍

    黄花鱼的品种种类特点介绍

    大黄鱼体近长方形而侧扁,背缘及腹缘的前方隆凸而后方为低。体长约30余厘米。头大而侧扁,吻圆钝。眼中等大,侧上位;眼间隔宽而稍隆凸。鼻孔每侧2个,前鼻孔圆而小,后鼻孔长形,较大,接近于眼。口前位,宽阔而斜。上、下颌相等,唇薄;上颌骨能伸缩。前鳃盖骨边缘有细锯齿,鳃盖骨后端有一扁棘。鳃孔大,鳃盖膜不与峡...

    已经有1369人阅读  查看更多
  • 黄花鱼 huáng huā yú Lar

    黄花鱼 huáng huā yú Lar

    黄花鱼,Larimichthys (D. S. Jordan et Starks,1905),又名黄鱼,石首鱼科黄鱼属的一属黄鱼的统称。生于东海中,鱼头中有两颗坚硬的石头,叫耳石,故又名石首鱼。鱼腹中的白色鱼鳔可作鱼胶,有止血之效,能防止出血性紫癜。...

    已经有887人阅读  查看更多
  • 高鳍石首鱼 gāo qí shí shǒ

    高鳍石首鱼 gāo qí shí shǒ

    高鳍石首鱼​有像小刀的体态,因而又叫折刀鱼。是只分布在西印度群岛海岸附近的鱼类。高鳍石首鱼有像小刀的体态,因而又叫折刀鱼。是只分布在西印度群岛海岸附近的鱼类。白天躲在礁岩的隐蔽处,到了夜晚则出来觅食。...

    已经有655人阅读  查看更多
  • 石首鱼 drum 【shí shǒu y

    石首鱼 drum 【shí shǒu y

    石首鱼 (drum ) 又名黄花鱼,也叫江鱼。此鱼出水能叫,夜间发光,头中有像棋子的石头,所以叫石首鱼。 石首鱼是鲈形目(Perciformes)石首鱼科(Sciaenidae)约160种鱼的统称。一般为底栖,肉食性,大部分分布暖海或热带沿海,少数生活于温带或淡水水域。...

    已经有843人阅读  查看更多
  • 家庭主妇推荐:红烧黄花鱼的做法步骤好吃又

    家庭主妇推荐:红烧黄花鱼的做法步骤好吃又

    大黄鱼经济价值高,肉质鲜嫩,富含蛋白质,是鲜食佳品,不仅鲜销,制罐及加工成“瓜养鲞”“黄鱼鲞”,而且还可综合利用。鱼鳔可以干制成名贵食品“鱼肚”,又可制成黄鱼胶,为工业用高级胶合剂的原料。大黄鱼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是一些中、西成药的原料。鱼鳔炒炼焙黄制成中药”鱼鳔胶珠“可治疗消化性溃病、肾结石等,耳石...

    已经有877人阅读  查看更多
  • 大黄鱼的繁殖技术养殖技巧注意事项解读

    大黄鱼的繁殖技术养殖技巧注意事项解读

    繁殖方式大黄鱼的产卵场较多,中国沿海以江苏吕四洋、浙江岱衢洋为最大,在东海、黄海区产卵场水深一般不超过20米。在吕四洋春汛产卵场,水温上升到15~17℃时大黄鱼开始集群产卵,在21~22℃以上时鱼汛结束。大黄鱼个体怀卵量一般为10~100万粒。产分离的浮性卵,受精卵在20℃水温下约33小时孵化。 产...

    已经有1118人阅读  查看更多
  • 大黄鱼 Larimichthys cro

    大黄鱼 Larimichthys cro

    大黄鱼 Larimichthys crocea【dà huáng yú 】是石首鱼科、黄鱼属鱼类。体延长,侧扁,体侧腹面有多列发光颗粒;头钝尖形。口裂大,端位,倾斜,吻不突出,上颌长等于下颌,上颌骨后缘达眼眶后缘;下颌齿内列齿较大,外列齿紧贴内列齿;颏孔4或6个,中央4孔呈四方排列在颐缝合周围,前2...

    已经有976人阅读  查看更多
  • 家庭主妇推荐:清蒸小黄鱼的做法步骤说解好

    家庭主妇推荐:清蒸小黄鱼的做法步骤说解好

    小黄鱼系中国4大海产经济鱼类之一,素为黄渤海和东海群众渔业和机轮拖网的主要捕捞对象,也是中国、韩国和日本共同利用的资源。除鲜食外,干制品黄鱼鲞在市场上也颇受欢迎。耳石性寒味甘、咸,功能收敛解毒、清热通淋;鳔性平,味甘、威,功能滋补阴添精、养血止血、润肺健脾。家庭主妇推荐:清蒸小黄鱼的做法步骤用料:小...

    已经有909人阅读  查看更多
  • 小黄鱼的繁殖养殖技术技巧解读

    小黄鱼的繁殖养殖技术技巧解读

    繁殖方式自然繁殖中国东海区小黄鱼产卵场有大陈、韭山及舟山群岛以东50米等深或附近海区,产卵期为2月中旬至4月初;温州的瓯汀口外及其附近海区,产卵期亦在2月中旬至4月初;三门湾外及灵江山附近海区,产卵期在3月中旬至4月下旬;长江口外海区,产卵期在4月初至5月初。产卵场水深般为20~50米,主要分布在外...

    已经有887人阅读  查看更多
  • 梅鱼与小黄鱼的区别在哪里?【图】

    梅鱼与小黄鱼的区别在哪里?【图】

    梅鱼,学名“鲌鱼”,又名“贡鱼”,“梅鲌鱼”,俗称“梅白鱼”、翘嘴白,当地亦称“明光梅鱼”、梅鱼。其产于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池河镇至明光市的池河中, 其体形细长,食用季节以黄梅季节最佳,一直列为席上佳肴。当地外出的游子归来及外地来明光的客人,都要品尝此菜。古人徐洛珊有诗咏“梅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鱼”:...

    已经有1045人阅读  查看更多